博鳌文创周|《中国城乡融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主题论坛2020

发表时间:2020-11-16 10:40

11月15日,由袈蓝文化产业集团联合smart度假产业平台、乡创联盟共同主理,和盛田园东方联合主办的《中国城乡融合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专场论坛,在2020博鳌文创周东屿岛会场举行。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县域经济智力帮扶联合发起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公益培训联合发起人、成都和盛家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林先生现场主持。

会上,袈蓝携手权威专家、知名学者、地方政府及企业伙伴,8位演讲及发言嘉宾从发展趋势、政策解读、顶层设计、落地实践与案例分析等多角度,对中国城乡融合构建的实践与未来进行了全方位阐述与分享。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任院长周其仁先生全程参会,并于大会尾声进行了总结发言。

周其仁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任院长。

谢斌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区长

孙君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副会长,国家文物局中国文保基金会理事,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绿十字发起人、总顾问。

路乾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邹迎晞 袈蓝文化产业集团创始人,袈蓝建筑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

魏娜 圆歌文商旅CEO

王旭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AIM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文创院文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鳌文创院执行副院长。

黄晓斐 绿城小镇集团总经理助理,绿城安吉桃花源总经理,绿城桃源小镇总经理。

把脉中国城乡融合未来发展

孙君《乡村-方向与振兴之路》

作为国内乡村发展的多年观察者与实践者,孙君先生结合中国“大国小农,乡村自治”的基本国情、农情,列举大量典型案例,以乡贤兴村与精英治农为振兴路径,以农民为主体、集体经济为主导,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有三种方法,全域·大规划小切入,由小到大·531模式、政治任务·救火如救场,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佳方法。从农道方案与城乡统筹到现代农业五种模式,孙君认为,对于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农民是教授中的教授,应该让他们自己来建设自己的家。让村干部和乡贤做自己乡村的总设计师,让农民留下,让农民安居乐业。

孙君先生最后总结,城乡融合三句话概括,一生农,二生城,三生中国。无论我们做民宿、做康养,不把农做好,所有都不成立。弄清一个哲学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就解决了人与发展的问题,对于乡村,家谱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宗族解决我从哪里来,祠堂解决我到哪里去,这就是中国。

路乾《城乡融合下一程》

作为学者与研究者,路乾先生从政策解读与学术研究角度分享了国内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些进展。首先,2020年新实施的土地管理法为未来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奠定了一个法律的基础框架;第二,目前中国各地正在探索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第三,近些年来,政府在乡村投入比较多,无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等等各方面都有一些面貌的改善,但是我们在城乡融合的另一个难点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即:大城市的城乡差异,城中村话题。

从城中村改造到工业园区改造到小城镇开发,到城市的运营,路乾先生在研究中探讨了城乡融合的另一条道路:“民营城市”,也就是鼓励民营企业去规划、投资、开发运营的城市。它与传统城市的区别在于产权界定的情况不一样,传统的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开发模式,很多权利都捆在政府手里,新型的民营城市是把收益权、规划权、公共治理权由外来的包括乡村自发成立的一些组织去运营、治理。

邹迎晞《以土壤精神探索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构建》

袈蓝文化产业集团创始人,也是本次论坛的发起人邹迎晞先生则在本次演讲中,再次剖析了在城乡融合的实践中,参与者需要始终坚持“做好土壤”的价值观。作为服务者,每一个进入乡村的策规人、运营人都需要把自己放得足够低,让自己有厚度、有营养,才能够真正地托起产业,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城乡的融合发展赋能。

在“做好土壤”的指导下,无论乡村振兴还是城市更新,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动能,在高速的城乡发展变化中通过不变的因素“科技、众创、艺术、情感”打通发展的关键,场域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联系、人与发展的联系,从而走向未来与持续。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是三产融合,是蓝绿空间和产业的融合,是人的融合,也是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

城乡融合的课题,追根究底是“人”的事情,一切为人的回归、进入、互动服务,有人了才有建设的可持续,文化的复兴,产业的兴旺。袈蓝,作为中国城乡融合构建的综合服务商始终以“雕琢自己,成就他人”为价值观,以“服务”为底层精神,通过扎根在地,陪伴变化,共同成长的方式与政府、与企业、与新农人一起创造真正有温度的城乡融合美好图景。

魏娜《企业在城乡融合中的决策思考及实践成果》

作为实践企业,圆歌文商旅CEO魏娜女士在演讲中通过对“文商旅”的新解读,重新诠释了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中,正在处于变革中、转型期的企业对于市场与自身使命、发展的理解与认知。在“以文兴旅,以旅促商,文、商、旅有机融合,以农文商旅作为新的土壤”的战略制定与指导下,深耕城市与乡村,与城市共生长,与乡村共发展,为文商旅行业带来回归生活本真的知行之美。也为文旅地产领域探索一路在新趋势下的发展之路。

在分享中,魏娜女士以圆歌·易水全域旅游开发落地为例,创造性地提出了圆歌期待呈现出的一个文商旅的新场景:提供“生活”,而非“生活方式”;用农业和艺术治理乡村问题,而非创造景观;提倡“城乡融合”是体察式的、实践性的,而非只是旁观式的、学术性的。

圆歌文商旅集团以农业升级作基础,在圆歌·易水项目中以当代艺术作抓手,布局“六镇、八村、十二渡”,以期将 『圆歌·易水』塑造为中国新一代家庭向往的旅居目的地。

王旭《群体智慧赋能城乡融合》

作为以文旅文创为深耕方向的城乡实践者,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旭先生在分享中谈到如何用群体智慧去探索文旅、文创、乡创的答案,毕竟这是一个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生态,并不是任何一个个体或者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去解决的,所以这是行业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优质的文旅项目并不是由大家通常认为的硬件或者是资金来决定的,而是在它里面是否有IP,是否有非常优质的稀缺性人才。

用新文创赋能新文旅,打造文旅产业生态,与诸多的板块深度的链接,如文创、艺术、民宿、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户数据等的产业升级和跨界共生,去发现IP、聚合人才、构建社群、创造内容,以赛代招,以奖代补,提升人才密度,做好土壤改良。

黄晓斐《从生活小镇到产业小镇》

作为标杆型行业代表,黄晓斐女士以绿城小镇为例对城乡融合给出了一个基于实践的阐释。绿城小镇十八年来的打造理念:比城市更温暖,比乡村更文明。把生的信仰和活的乐趣放在对小镇营造的核心环节。绿城小镇围绕生活服务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率先实践理想生活服务体系,同时文化节又将赋予小镇丰富的精神供养,再加上共享服务体系落地,共同组成了生活小镇的重要部分。服务、邻里、治理、健康、教育、创业,保证了小镇的现金流和持续的生命力以及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在小镇产业定位上,要主攻当地特色产业,聚焦“产品力、服务力、产业资源整合力”三大核心要素,在实现“一业兴一镇”的基础上,进行其他附属产业的复合,从因地制宜引入特色产业,到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层面打造,最终构建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绿城理想小镇模型。

谢斌《旌阳区城乡融合发展推介会》

作为城乡融合实践的政府代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区长谢斌先生,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正在积极实践与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地方样本,充满活力和机遇的旌阳。

旌阳地处成都平原,连续十四年入选四川省 “十强县”,全省县域经济强区重点培育对象。面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同城化等重大历史机遇,作为全省离成都最近的中心城区,旌阳最有条件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融入成都都市圈,实现高质量发展。

谢斌区长表示作为国家战略有部署、区域发展有机遇、城市转型有需求的文旅之城的旌阳区秉承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将打造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导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样板区。旌阳区也期待着新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文创、文创产业、智慧农业、农创加工、康旅度假等不同行业可以在旌阳区多个城乡融合项目上大放异彩,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周其仁 全程参会+总结发言

著名的经济学家,与学者周其仁老师作为一个观察者与研究者应邀参会,并在全程聆听各方声音之后,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分享了自己的思路与建议。

周其仁先生表示,在本次嘉宾的分享中,已经做了的事,是很令人鼓舞的。现在很多资源、很多人才、很多创意开始往乡村去了,这个事情如果几十年前很难想象,二十年前也很难想象,十年前非常少,现在看来从不同的地方一张张照片,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地图,可能是中国未来五年十年发展当中蛮有意思也蛮值得注意的经济方向。

大家的理想与方法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希望把农村乡村建设的好一些。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城乡之间到底能不能融合?能不能一体化?这可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长远目标。要怎么做起?需要关注一个重点——乡村建设一定要好好研究城乡之间来来往往。凡是在乡村搞的事,主要买单的力量来自于城市,来自于城里人,所以越是建设乡村越要好好研究城市,而且要很好的利用城市,因为资金、购买力大量来自于城市,人才也是大量的来自城市,因此,所谓的城乡融合中乡村的建设不能只着眼于乡村的事,要关注城乡之间流动的关系,要在这个流动当中研究我们这个世界。

袈蓝文化产业集团未来将在中国的城乡融合构建领域持续探索与实践,也期待与更多的同路人相遇,共同创造城市、乡村、人与生活之间更多融合的可能性与美好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