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技编辑人才培养刍议

发表时间:2020-01-17 00:00

近年来,科技类图书的质检越来越严,但其整体质量与行业的预期还有一定差距。质量的把控主要来自科技编辑人才的功夫和经验,这对成书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据笔者观察,优秀科技编辑人才的养成旷日持久,殊为不易,不但需要编辑本人努力练就审稿的“十八般武艺”,还需要其所在的出版社提供适宜其成才的土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分析培养优秀科技编辑人才的痛点和对策,以待业界贤达指正。


知识结构,优秀的科技编辑应兼顾“杂”和“专”


常言道,编辑是杂家。现实也是如此: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往往爱书,于是什么书都读,什么书都做,涉猎面很广,但知识结构的深度不足,这无疑是广大编辑的通病。比如,不少科技社都有少儿图书编辑室(或分社),其出版的产品涉及多个科学门类,而其中每个门类又都具备相当的专业性,从事其中某类图书出版的编辑非穷数年之功不能对该领域产生很深的理解。而此类编辑室限于人才结构、经营压力等,往往需要同一编辑在多个门类的选题之间跳来跳去,多年下来编辑们“杂”而“不专”,业务上的进步有限。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编辑和出版社分别下功夫。编辑应做好职业规划,结合自身特点选定一两个知识领域并坚持做下去。假以时日,编辑一定可以成为特定知识领域的编辑专家,甚至该领域的专家。而出版社应树立品牌意识,摒弃摊大饼的经营模式,集中力量在少数领域做出一批好选题,并通过这些选题锻造专业性强的科技编辑队伍,让编辑成为专家,让出版社成为专业社。


工作标准,优秀的科技编辑应以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圭臬


在日常工作中,编辑应随时参考法律法规、国标、行标。但据笔者观察,除了为准备职业资格考试而集中时间学习上述内容外,广大编辑对有关法律、规定、标准的学习是不够的。而不熟悉这类内容的编辑很难成为优秀的科技编辑。试想,不熟悉《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的编辑能在地图中找出不符合中国核心利益的内容吗?没读过《汉语拼音方案》的编辑能有效识别拼音中的错误吗?


广大科技编辑整日埋首案头,这恰恰是他们能力不强的症结所在。他们常年承受着较重的业务压力,能够用来“充电”的时间实在有限。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对于法律法规、国标、行标的应用有很多困惑,遇到稿件中的问题时又不知道去查阅哪个文件,久而久之,越找不到越不愿意找,越抵触越找不到,多年下来,他们对这些内容的运用能力没有长进,遑论优秀科技编辑的养成了。


作为编辑,无论有多忙,都应挤时间学习法律法规、国标、行标,并养成结合稿件勤查文件的习惯。这是因为,单纯学习法律法规、国标、行标较为枯燥,往往看了就忘,若能结合实例则印象较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南海问题为例,《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在不出现中国大陆的南海诸岛局部地图上,在各群岛和曾母暗沙、黄岩岛等名称下括注‘中国’字样。”在编校工作中,以南海诸岛为邻区(即地图所表示的主要区域之外的地域范围)的图幅中容易出现此类情况。这就要求编辑兼顾主区(即地图所表示的主要区域)和邻区,尤其是邻区有关注记的内容,明确南海诸岛在领土上的归属,从而避免其成为“无主之地”。如果单纯记忆这条规定,则不易掌握其适用之处。但结合以南海诸岛为邻区的地图,就可留下印象,以后遇到此类地图时能够做到对号入座,实现活学活用。


作为出版社,应为编辑“充电”创造条件,这并不限于编辑对法律法规、国标、行标的学习,而是要为编辑的全面学习提供沃土。出版社应认识到,选题是叶,编辑是根,根深方能叶茂,一支优秀的科技编辑队伍是出版社在图书市场无往不利的终极武器。笔者认为,“沃土”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编辑自我提高给予时间保障,让编辑不再因过高的劳动强度被困在案头;二是主动为编辑提供学习机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培训,或鼓励编辑参加科技交流活动。


工作思路,优秀的科技编辑应能辩证处理各类问题


以校对工作为例,目前有的出版社有专职的校对人员,而有的出版社则把这一工作外包给社会上的校对公司。无论校对工作的进行是在社内还是社外,编辑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其成果,尤其是“校是非”当中校对提出的修改意见。有的时候,校对真的闹出了“是非”,导致书稿质量不升反降,编辑若不加分辨,照单全收,就可能在图书质检时被扣分。而有的时候,校对“是非分明”,其针对书稿中明显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恰当的解决方案,若编辑不认真吸纳,则可能错过改正的机会。


再如,不少出版社都有外文引进版的科技类产品,而这类产品最初在国外上市时往往“带病”。在原书译成中文后,若编辑不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轻则有文字前后不一致、信息缺失等问题,重则可能存在政治错误,给编辑本人甚至出版社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一些来自国外的地图类产品往往存在类似问题,其对中国陆疆、海疆的认识可能不符合我国的一贯立场,甚至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编辑在审稿时不可不察。《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克什米尔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争议地区,在表示国外界线的地图上,必须画出克什米尔地区界范围线和停火线,并注明‘印巴停火线’字样。”某引进版旅游图书中有一幅世界全图,其中克什米尔地区被全部划给印度,图中既无克什米尔地区界范围线和停火线,亦未见“印巴停火线”字样。更为严重的是,该图将我国藏南地区也划入印度境内。以上都属于图书付印前需要彻底解决的问题。


据笔者观察,“辩证审稿”习惯的养成常常来自经验,这正是新编辑缺乏的。为了帮助新编辑尽快补上这一短板,出版社应在制度上确保审稿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发挥传、帮、带的示范作用,在工作上实现新老结合,从而让新编辑快速成熟起来,能够对书稿“辨证施治”。


能力建设,优秀的科技编辑应随时结合书稿反思和总结


稿子千千万,如果编辑只审稿不总结,不但能力无法提高,还会让自己陷入稿件的汪洋大海中,无法自拔。优秀的科技编辑往往能跳出工作,以更开阔的视角寻找提升业务水平的方法。比如,有的编辑能够结合质检报告发现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并以此为参照,注重在以后的工作中补强有关能力。有的编辑长期从事品牌科技书的生产,而同一品牌的不同产品往往体现出类似的产品哲学和美学设计,有心人在逐渐熟悉产品特点的过程中注意归纳,形成了自己对该品牌的认知,并以此指导生产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的编辑精研质检细则,将其与自己负责的品类结合起来,根据产品特色总结出内容上的易错之处,在审稿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推动编辑能力建设方面,出版社应注意发现优秀编辑,并将其先进的经验、方法、心得推而广之,让更多的编辑受益。先进典型不应有所保留,而是要将好的点子、思路、理念倾囊相授。后进者应虚心学习,努力向优秀编辑看齐。这样一来,出版社内部逐渐形成你追我赶、互相学习的工作氛围,并助推一支优秀科技编辑队伍成军。


先有好选题,后有好产品。要让好选题变为经得起质检的图书,离不开优秀科技编辑的严格把关,由此可见这一角色在图书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强大的中国出版呼唤千千万万优秀的科技编辑,行业里的有志者应顺应这一趋势,多管齐下,在知识结构、工作标准、工作思路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均衡发展。为了更多优秀科技编辑的诞生,出版社应悉心谋划,着力布局,在体制机制上为编辑的成长铺路,在薪酬福利上为编辑的生活解忧,在经营思路上为编辑减负。在出版社和编辑的合力下,相信一定会涌现一大批优秀的科技编辑,届时出版物质量不高的难题有望得到解决。